近日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这份文件不仅描绘了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宏伟蓝图,更为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按下了“加速键”。
对于所有养老行业的从业者而言,这不再只是一份政策文件,而是一张通往未来十年的“船票”。读懂它,才能抓住时代红利,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。
《意见》在第四项重点行动——“人工智能+”民生福祉中明确提出:
这意味着,智慧养老已从行业自发探索,上升为国家级战略任务。“人工智能+养老”不再是可选项,而是未来优秀养老机构的标配和必答题。
政策目标极其明确:
到2027年:人工智能与民生等领域广泛深度融合,智能终端、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%。
到2030年:应用普及率超90%,智能经济成为重要增长极。
到2035年:全面步入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。
这为养老机构明确了智能化转型的时间表和路线图。
《意见》指出:“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……推动在劳动力紧缺、环境高危等岗位应用。”
智慧养老实践:
AI助力的护理员:通过智能床垫、跌倒雷达等设备,7x24小时守护老人安全,将护理员从重复、紧张的巡检中解放出来,实现“一人管多床”,大幅提升人效,缓解人力短缺。
智能体协同管理:系统自动处理排班、财务对账等繁琐事务,让管理者聚焦于服务品质提升。
《意见》要求:“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……拓展人工智能在‘好房子’全生命周期的应用。”
智慧养老实践:
个性化健康管家:通过物联网设备收集数据,系统为每位老人建立动态健康档案,自动分析趋势,提前预警健康风险,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干预。
智能宜居环境:联动房间内的空调、灯光、水浸、燃气传感器,自动调节至最适老、最安全的状态,打造真正的“智慧居所”。
《意见》强调:“加强数据供给创新”、“提升模型基础能力”。
智慧养老实践:
数据成为核心资产:智慧系统不再是简单的工具,而是机构的“数据中台”。它汇聚服务、健康、安全、能耗等全维度数据。
决策更科学:通过数据分析,管理者可以清晰看到:哪些服务最受欢迎?哪个时段风险最高?如何优化能耗成本?从而做出最优决策,降本增效。
《意见》在“强化基础支撑能力”中,详细列出了支持政策,这些正是养老机构实现智能化转型的坚强后盾:
算力支持:国家强化智能算力统筹,推动算力普惠易用,降低技术使用门槛和成本。
数据支持:加强高质量数据集建设,完善数据产权制度,促进数据要素的流通与利用。
人才支持:推进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,完善人才评价体系,帮助机构培养和留住智能化人才。
金融支持: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,完善风险分担机制,为机构智能化改造提供资金保障。